
表里山河与浩瀚星空的碰撞,正激荡出中国科幻文学的“山西强音”。
在不久前举办的“山西·阳泉第三届刘慈欣故乡科幻文化活动周”上,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幻迷、怀揣文学梦想的写作爱好者共享科幻“头脑风暴”,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科幻学者、作家与媒体人,与“山西科幻作家群”齐聚阳泉,为山西科幻创作注入新的思考——“如何让山西科幻文学的光芒更加耀眼?如何让‘山西科幻作家群’的队伍越加庞大?如何让山西的厚重历史文化为科幻文学输送养分?”
从享誉世界的刘慈欣,到张冉、灰狐、李晓虎、刘强等中坚力量,再到众多95后新锐,一支结构合理、梯队完整的“山西科幻作家群”正稳步从黄土地走向全国。在他们身后,更有一点一点的科幻梦想,在发出微光。
山河为基
科幻沃土的“基因密码”
在审视中国科幻文学版图时,一个现象引人深思:众多优秀科幻创作者与山西这片古老土地机缘深厚。从刘慈欣到中青年作家群体,“山西科幻作家群”的崛起并非偶然,而是地理人文、历史文脉与工业记忆共同孕育的结果。在“科幻文化活动周”期间举办的山西科幻文学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,各位专家学者谈起了山西科幻的“基因密码”。
“黄土高原的苍茫塑造了宏大的空间感知,千年文脉滋养了对文明兴衰的深刻理解,近代工业历程则赋予了对技术变革的切身感受。”《科幻世界》主编拉兹认为,这份“山西质感”深深烙印在作品之中。从娘子关发电厂走出的刘慈欣,在《地火》中植入了工业背景,在《流浪地球》里将行星发动机与太行山类比,其笔下的“重聚变技术”也隐约可见山西重工业的影子。
山西日报传媒集团总经理、省作协科幻文学专委会常务副主任郭文礼则提出“精神原乡”的说法:“女娲补天、精卫填海等中国神话多源自三晋,那是先民以想象力回应混沌世界的‘原始科幻’。”在他看来,这片土地的神话基因,正是科幻创作的源头活水。
“山西科幻作品兼具‘忧患意识’与‘生命的尊严’。”科幻作家、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飞氘认为,《三体》《流浪地球》中的危机叙事,与山西作为抗战主战场的历史记忆息息相关,而山西科幻作家张冉的获奖短篇《止水》则在绝境中叩问“人如何有尊严地告别”,探讨生命的价值光辉。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詹玲以具体作品为例,指出山西科幻作品中普遍透出的“韧劲”——“逆境中求真、求生,置之死地而后生”。
神话与工业在此碰撞,历史与未来于此交织,这源自传统文化的深沉力量,正是中国科幻走向世界、叩问星海的坚实根基。
高原之上
破壁前行再铸“群峰”
尽管“山西科幻作家群”已初具规模,但与会者清醒地认识到,要从“高原”迈向“群峰”,仍有差距。山西省作协主席李骏虎直言不讳:“创作队伍有待壮大,作品质量尚需提升,理论批评亟待深化,产业转化也需提速,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共同破解的课题。”
面对挑战,山西已在多维度展开探索。2025年,我省安排了350万元专项资金,用于激励作家创作优秀作品。这笔专项资金可以覆盖全省110多位作家、100多部作品的奖励需求,其中就包括许多优秀的科幻文学作品。山西省作协驻会副主席温建生表示,此举旨在“激发创作活力”。
除了专业机构,高校也成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,晋中信息学院的太古科幻学院作为全国少数科幻专业学院之一,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土壤。《黄河》等本地杂志开设科幻专栏、希望出版社发力科幻出版,也为作品传播拓宽了渠道。
然而,“高峰之作”仍是当前的核心短板。郭文礼坦言:“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杆作品还不够多,作品数量与山西的文脉地位仍不相称。”拉兹则点出行业普遍困境:“多数科幻作家仍处于凭兴趣写作、自我摸索的阶段,对写作技巧、文学理论与出版机制了解有限,往往需要有人‘捅破那层窗户纸’。”
针对痛点,与会嘉宾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。刘慈欣说:“构建适合科幻文学的评论体系至关重要。”他认为,传统文学评论框架,难以触及科幻的审美核心。
为形成长效机制,山西省作协已规划出清晰的“路线图”:在顶层设计上,将科幻文学发展纳入全省文学事业总体规划,设立专项基金,重点扶持具有山西特色与中国气派的创作,推动科幻与科技、文化深度融合;同步对接中国作协创研部,举办高规格研讨会,使山西科幻发展纳入全国视野。在人才培养方面,将通过创作研修班与导师制孵化新人,重点关注青年作家;加强与高校、科研院所合作,推动科幻进入课堂,培育“懂科学、善创作”的复合型人才。平台建设上,将持续办好“山西科幻文学周”与“科幻创作论坛”,设立创作基地,促进作家与科学家、产业界交流。张冉更提议在阳泉打造“中国科幻之家”或“中国科幻文学院”,吸引全国科幻人才聚集。
在作品推介与产业转化方面,科幻作家宝树建议推出“山西主题科幻作品集”或“山西科幻作家群合集”,以打响品牌。刘慈欣特别指出:“要为年轻作者提供稳定的创作环境,这是科幻事业发展的基础,也是最实际的支持。”
微光成炬
科幻星火照见未来
在山西深厚的文化基底上,已涌现出刘慈欣等60余位科幻作家。借助刘慈欣的全球影响力,阳泉正在形成新的“科幻文化区”,这来源于刘慈欣IP的世界级能见度。截至2025年9月,《三体》全球销量突破3000万册,外文版覆盖33种语言、销量约650万册,加之奈飞等平台的影视化助推,全球粉丝已达数亿量级。
在产业转化层面,山西科幻已取得切实成果。张冉《太阳坠落之时》通过星云奖推介签约成都悟空文化传媒,其AI改编短剧浏览量超5000万;李晓虎的《科幻小西游》也已进入改编序列,“文学+影视”的路径正成为山西科幻产业转化的有效范式。
科幻的种子不仅在产业土壤中发芽,更深深扎根校园。在晋中信息学院太古科幻学院,“科幻与想象力”“科幻小说写作”“科幻电影”成为常规课程,“科幻写作工坊”是灵感碰撞的现场,校内刊物《太行科幻》则为学生提供了初试啼声的平台。学院将文学、美术、设计、工程、影视制作等环节融入教学,引导学生完成从文本到实体化的全流程创作。“我们不仅教授如何写科幻作品,更致力于培养科幻全产业链人才。”学院院长由张冉担任,提起科幻教学,他的语调变得兴奋。在科幻文化活动周期间,他带领几十位学生组成“最强后援团”,努力让学生近距离汲取前沿创作理念。
科幻之光,也已照进基础教育领域。在阳泉矿区赛鱼小学的刘慈欣展览馆中,收藏着刘慈欣的作品集、照片、各时期发表的文章及相关衍生品,而担任讲解员的,正是在这所学校就读的小学生。孩子们用稚嫩而真诚的声音,表达着对科幻作品的理解与向往。赛鱼小学负责人表示,设立展览馆是希望科幻能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,点燃他们探索未知的热情,“愿这里成为一束微光,吸引更多孩子加入科幻创作,传承刘慈欣的科幻文化素养,让中国科幻作品发扬光大。”
随着国家科技实力的增强与文化自信的提升,科幻文学在塑造民族想象力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日益显著。在这一进程中,山西科幻既是积极的参与者,更是有力的推动者。三晋大地的文脉基因、政策支持与作家的创作热情,正共同使“山西科幻”成为中国科幻的重要增长极。正如研讨会上所形成的共识:山西科幻,理应有所作为,也必将大有可为。(康少琼)

微信
微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