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法庭干警到企业开展普法宣传。靳兆廷摄
近日,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二批“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做实指导专业性行业性调解职能”典型案例,矿区人民法院沙坪人民法庭(劳动争议法庭)“专业护航、指导调解、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”的实践经验成功入选。这份荣誉的背后,是该法庭立足工矿复合型地区案件特点,以一起群体性劳动纠纷的高效化解为起点,探索“5+”劳动争议解纷机制,推动矛盾从“被动应对”向“源头治理”转变的生动实践。
百名劳动者维权案的“破局之路”
某集团下属公司因经营陷入困境,与董某等近百名劳动者解除、终止劳动合同,一场牵涉面广、风险等级高的群体性劳动纠纷随之爆发。劳动者多次集体集聚劳动仲裁部门,诉求就业保障与待遇补偿;部分劳动者同步向法院递交诉讼材料。这一事件迅速引起集团旗下近万名困难企业劳动者的密切关注。因此,案件处理结果不仅关乎当事双方权益,更直接影响辖区社会稳定,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。
纠纷发生后,劳动仲裁部门第一时间启动红色预警(特别重大风险级别),矿区法院接警后即刻进入“应急攻坚模式”:院党组书记、院长带队与劳动仲裁部门相关负责人联合约谈企业法定代表人,明确合法合规的处置底线;沙坪法庭法官随即开展双向摸排,对纠纷人数、赔偿金额核算、企业支付能力等核心信息逐一核实,精准捕捉矛盾焦点。
为打破“企业有难处、职工有诉求”的沟通壁垒,沙坪法庭7次组织现场联动会议,让劳动者充分表达诉求、企业坦诚说明经营困境,法官则结合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开展靶向宣讲,引导双方回归法律轨道协商。针对劳动者诉求差异,法庭创新“内部调解先行、外部调解跟进”的分层模式,每周至少2次与企业负责人、劳动者代表沟通进度,每日安排专人接待来访,确保信访隐患早发现、早处置。
在调解过程中,沙坪法庭牵头,整合法院、仲裁委等各方资源精准研判:一方面协助企业梳理债务关系,多次对接债务单位促成工程款回款;另一方面依法核算劳动者补偿金额,最终形成双方均认可的解纷方案,大部分劳动者选择通过调解化解争议。
对少数坚持起诉的劳动者,法庭采用“示范诉讼”模式,从地域代表性、代际公平性、权益典型性3个维度精选3起案件快审精判,将释法说理贯穿庭审全过程。判决生效后当事人均未上诉,其余观望劳动者也主动撤回起诉,实现“一案结促多案解”的批量处置效果。案件办结后,法庭并未止步于“案结事了”,而是组织企业“劳动专员”及职工代表召开专题座谈会,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开展法律实务培训,为企业后续风险防范提供规范化指引。
从“个案化解”到“系统治理”的高效突破
作为山西省内首家劳动争议法庭,沙坪法庭深耕工矿地区劳动争议“主体多元、诉请复合、风险集中”的特征,以典型案例为蓝本,构建起“5+”劳动争议解纷机制,实现从“被动应对”到“源头化解”、从“案结事了”到“示范引领”、从“预警处置”到“以防促治”的全面升级。
沙坪法庭以矿区法院“天平”党建为引领,创建“和立方”劳动争议多元解纷品牌,设立“数智矿山司法赋能站”,常态化开展入企法律服务,构建多维度、全方位、广覆盖的“5+”劳动争议解纷机制,形成“诉求有人接、纠纷有人管、化解有路径”的闭环体系。
针对劳动争议批量案件“诉求相似、法律关系相同”的共性特点,沙坪法庭建立“示范诉讼”标准化流程,破解“同类案件重复审理、裁判尺度不统一”的难题。具体实践中,由法官从批量纠纷中筛选具有“地域代表性、权益典型性、争议焦点普遍性”的案件作为示范案,优先立案、快审精判——庭审中不仅聚焦个案事实,更围绕同类纠纷的核心法律问题进行释法说理,达到以案说法、统一尺度、高效化解的效果。
为从根本上减少劳动争议发生,沙坪法庭指导企业设立“劳动专员工作室”,负责企业内部劳动关系规范监督、劳动纠纷处置化解、企业劳资合规建设、重大风险预警排查等,构建“矿—井区车间—队组”三级联动的立体网格化劳动争议解纷体系,推动企业从“事后处置”向“事前预防”转变。与此同时,法庭负责人带队定期下沉企业,以“企业劳动争议法律风险防范”为题授课宣传,开展调解知识、调解技巧等解纷业务培训,切实增强企业预防预警风险、内部消化纠纷的能力。
以专业司法实践护航劳动关系和谐发展
沙坪法庭的机制创新,不仅成功化解了群体性劳动纠纷,更为工矿地区乃至同类产业集中区域的劳动争议治理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矿区经验”。
沙坪法庭始终以“天平”党建为统领,将党的领导贯穿劳动争议化解全过程。通过党建联建推动法院与仲裁委、工会等部门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,打破“各自为战”的壁垒,形成“党委领导、法庭主导、多方参与、协同共治”的工作格局。在群体性纠纷处置中,院党组靠前指挥、法官冲锋在前,既确保了解纷工作的政治方向,又以党建引领提升了各方协作的凝聚力和执行力,为复杂纠纷的高效化解提供了组织保障。
沙坪法庭立足劳动争议的专业性特点,组建由“资深法官+法官助理+书记员+特邀调解员(劳动仲裁员、工会干部)”构成的专业化审判团队,其中法官具备劳动法律实务经验,能够精准把握劳资双方的利益诉求与法律痛点。通过强化“立、审、执”一体化办案,实现“立案快审查、审理快推进、执行快到位”,既保障了劳动者权益的及时兑现,又最大限度降低了纠纷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。
沙坪法庭以问题为导向,聚焦群体性劳动纠纷“处置难、周期长、影响广”的痛点,创新推出“5+”劳动争议解纷机制、“示范诉讼”“劳动专员”等一系列务实举措。这些创新并非简单的流程优化,而是从“化解一个纠纷”向“治理一类问题”的系统升级:“5+”劳动争议解纷机制解决了“多方协调不畅”的问题,“示范诉讼”破解了“批量案件效率低”的难题,“劳动专员”机制则打通了“源头预防最后一公里”,形成了“预防—调解—诉讼—治理”的全链条解纷体系,实现了法律效果、政治效果、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。
沙坪法庭始终秉持“既依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,又助力企业破解经营困境”的理念,在纠纷化解中兼顾“法理”与“情理”。对劳动者,通过简化诉讼程序、强化释法说理、推动调解回款等方式,让其感受到司法温度;对企业,通过合规指导、风险预警、协助盘活资产等方式,帮助其缓解经营压力、规范用工管理。这种“双向保护”的思路,既避免了“一判了之”可能引发的矛盾激化,又推动劳资双方从“对抗”走向“共赢”,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、优化辖区营商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下一步,沙坪法庭将持续深化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矿区实践,进一步完善“5+”劳动争议解纷机制,优化“示范诉讼”“劳动专员”等制度流程,以更专业的审判服务、更高效的调解机制、更精准的源头治理,为工矿企业高质量发展与职工权益保障筑牢法治屏障,为全国劳动争议法庭建设贡献“矿区智慧”。(刘志娟 毛丽)

微信
微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