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为近日工作人员进行病理蜡块切片。张泽慧摄

  10月19日9点,山西晶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内,穿白大褂的研发人员正围着荧光成像仪讨论——屏幕上,近红外光下的肿瘤细胞清晰可见,药物分子正精准向病灶聚集。“这是博士创新站刚优化的A类化合物,能‘照亮’肿瘤还能杀癌细胞,比之前的实验数据更稳定。”研发人员郭柳延的话里满是兴奋。这个让团队振奋的成果,正是公司与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深化产教融合的结晶。

  这家原本以检测服务为主业的企业,如今能在肿瘤诊疗研发领域崭露头角,源于一次“破局”的决定。“以前帮医院做检测,医生们常说‘要是能早发现肿瘤、精准用药就好了’。”晶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管理负责人柳松回忆道,这促使他们萌生了企业转型发展的想法。当时,恰逢我市正大力推动“产学研用”深度融合,公司决定积极争取政策支持,牵头联合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建立博士创新站,专门攻关“诊疗一体化”小分子荧光药物——一种能同时定位肿瘤并实施治疗的“智能药物”。

  “我研究‘荧光材料+靶向药物’十几年,一直盼着成果能真正用到临床。”山西工程技术学院赵明霞教授的话道出合作初心。她带领的博士团队擅长分子设计,而企业正缺“可视化”诊疗药物,双方一拍即合。更让赵明霞惊喜的是,企业提供的临床样本和标准化实验室,让研究能对比真实患者数据,方向更准。目前研发的A类化合物不仅能精准抑制肿瘤、诱导癌细胞死亡,还能通过近红外荧光“照亮”病灶,让医生实时观察药物作用。这个成果让晶赛生物在肿瘤诊疗领域建立了技术优势,也加快了公司从“检测服务商”向“制药企业”的转型。

  前不久,企业获批“山西省精准生物医学诊断试剂研发中试基地”,为成果转化装上“加速器”。柳松形象比喻:“博士创新站是从0到1搞研发,中试基地就是从1到100搞生产。”如今实验室合成的药物分子可直接送到中试基地放大生产,博士团队与中试工程师双向反馈,让“论文变药品”之路更加顺畅。

  研发路上难免遇到挑战。当动物实验成像数据与临床情况存在差距时,团队创新性地调用企业“临床样本数据库”,与动物模型数据对比,从分子、影像、病理三维度建立“鼠—人”影像对照表,显著提升药物效果预测准确性。

  这种产教融合模式不仅突破技术瓶颈,更培养出“实战型”人才。进站博士研究生跟随项目经历“合成—实验—工艺—申报”全流程,毕业后可直接胜任药物研发项目经理;企业年轻的硕士研究生在博士研究生指导下掌握原创药物设计思路,逐步成长为“科学家型”员工,使校企双方实现双赢。

  展望未来三年,赵明霞说:“我们计划完成ABC三类药物分子测试,申请2-5项国家发明专利,同时,将深化与省内相关高校合作,为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发展和地方经济产业升级出更大的力。”他们希望通过校企携手,让更多创新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,为患者点燃生命新希望。(刘阳)